小土豆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我这12.6亩土地都流转给了公司,种植有机马铃薯,然后我再负责田间管理,除了租金,还能挣一份工资。”河北省围场县城子镇八顷村村民岳俊山介绍说。
八顷村地处围场县城子乡,辖9个自然村10个居民组411户1177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0户450人,是列入河北省206个、围场县22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也是环境保护部重点帮扶村之一。
“通过牵头大气司、生态司,带领相关处室三次赴八顷村调研走访了解到,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驻八顷工作组试种了40亩有机马铃薯,我们便主动派出专家,帮助解决种植技术难题,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品牌优势。”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主任陈亮说。
作为对外合作中心派驻围场县的第一位挂职干部,潘寻博士来到围场后,很快就理顺了工作思路。他首先委托国内食品检验检疫最权威的机构,对八顷村试种的有机马铃薯开展全面“体检”,发现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5.5 g/kg,是目前国内报道的最高值,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却远低于国家、行业相关限值,帮助八顷村识别出农产品自身价值和比较优势。
潘寻又发挥环保外经干部业务优势,翻阅翻译不同语言文献,系统梳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分类归纳涉及马铃薯的污染物指标和限值,为八顷村乃至围场县的马铃薯打造未来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创汇的“通行证”。潘寻独自一人跑遍了围场县的37个乡镇,对全县农田环境质量开展监测评价,力求摸清围场县农田土壤污染底数,减缓农田潜在污染风险,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这份权威的‘体检报告’和系统分析结果给我们工作组吃了一颗定心丸,为我们打造了‘优质土豆、安全土豆、绿色土豆’的生态标签。” 驻八顷村工作组组长王永军说,“八顷有机马铃薯以高于市场普通马铃薯5倍的价格推销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北京、河北周边多家单位和市场,当年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小土豆真正将围场的‘绿水青山’转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老百姓也深刻感受到了生态环境质量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获得感,2017年,咱们村的有机马铃薯种植面积提高到420亩。”
政策资金项目扶持 提升扶贫内生动力
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扎实推进产业扶贫,2017年拿出单位自有资金150万元,支持帮扶村新建马铃薯储窖一处,光伏发电项目一处,新打农田机井七眼。其中,光伏发电项目6月初正式运行,实际每天发电500度左右,村集体累计收入6万余元;2500吨马铃薯储窖于9月中旬正式启用,全部2500吨存储空间目前已被全部订购,年直接收益保守估计25万元。同时,该中心联合国际机构,为城子镇桃山村易地搬迁安置区提供环保地源热泵采暖技术和外保温墙体材料,项目总投资近200万元。联合中国家电协会,专门为八顷村定制了适合高寒地区使用的电饭锅400余个,总价值13万元。
“这种压力锅比烧气省多了,还安全,保险,不耽误下地干活。”村民薛龙介绍说。
城子镇八顷村只是环保部帮扶项目村之一,自1992年环境保护部定点帮扶围场县以来,特别是2016年“三年全面脱贫”工作启动以来,对外合作中心、环境发展中心、政研中心、固管中心、出版集团和规划院6个部门牵头,部机关党委、各司局配合,组成6个扶贫工作组与围场县21个贫困村建立了帮扶对子,研究出台了《“十三五”定点扶贫方案》《环境保护部2016-2017年定点扶贫工作要点》《环境保护部2017-2018年定点扶贫工作计划》等文件,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确保精准脱贫。
脱贫是根本,发展是动力,项目是引擎,资金是保障。多年来,环境保护部持续帮扶,在水污染、大气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给予围场县大量政策、资金支持,一项项帮扶政策的制定出台,一笔笔专项资金的支付到位,一个个生态保护项目的落地实施,无不体现着环境保护部大力发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生态保护水平、努力夯实魅力围场生态大县资本的初衷。
伊逊河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支持资金3000万元、围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厂工程支持资金1049万元、县城大气污染防治与扬尘综合治理项目支持资金300万元、棋盘山镇生活污水处理及人工湿地项目支持资金2035万元、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支持资金80万元、大唤起水源地保护项目支持资金2000万元……据统计,自1992年帮扶以来,环境保护部共支持围场县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环保能力建设、重点污染源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设项目50余个,累计资金近2.5亿元。
一名名扶贫干部的付出,加速一个个帮扶项目成功落地、一项项惠民工程顺利实施,脱贫摘帽、全面小康的全民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战役成果丰硕,一个美丽幸福新围场在环境保护部的帮扶下一展新姿、蓄势腾飞。